精选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心得体会 > 导航

《追风筝的人》的感悟

发表时间:2023-04-29

关于《追风筝的人》的感悟合集。

相信大家对于感言大家都不陌生吧,在我们经历非常重要的事情时。是时候写篇感言了,把自己目前的状态铭刻下来,感言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怎么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感言呢?精选范文网小编为网友们搜集和分享了《追风筝的人》的感悟,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追风筝的人》的感悟(篇1)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很经典的作品,初次拜读是在高中,那时读这种大部头偷偷摸摸的,在每星期的阅读课上像是挤牙膏一般嘬一点,断断续续的这本书花了半学期才读完。当时因为读得零碎,又没花太大精力细琢,读完只觉得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如释重负,至于感触,也说不出个一二。

这次花了些时间再次读了一遍,整部作品给我的感觉是压抑却质朴。

我心疼哈桑的忍让和年少时期对另一个少年毫无保留的爱“为你,千千万万遍”,为了阿米尔,任何苦难和不堪都可以独自消受。我气愤阿塞夫蛮横无理,将人性的恶展现得淋漓尽致。唯独主角阿米尔,我对他的情感态度是很复杂的,情感主义至上的我以前总是不懂他为什么将种族看得如此重要,不懂哈桑受辱他为何认为理所应当,不懂他为何执拗地将哈桑赶出家门。

而这一切其实都是源于他的原生家庭。阿米尔从小跟随单身父亲长大,这样说来,父子关系应当很牢固,但事实并非如此。阿米尔的父亲是一位英雄式人物,对阿米尔的教育十分严苛。在父亲眼里,阿米尔一直都是胆小懦弱,不具备男孩子应当具有的勇气,但父亲十分喜欢哈桑,这份落差令阿米尔产生嫉妒,因此在后巷,这个还没长大的男孩子看到哈桑被欺负选择了漠视。

同时,种族观念在我们看来甚是荒谬,但这并不是现在生活在民族平等的国家里的花朵所能完全理解的,这种根深蒂固渗入到骨子里的歧视在阿富汗确是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所以站在我原来的立场去责怪心智尚未成熟的阿米尔实在是太不应该。

一次次对哈桑的伤害也给阿米尔留下了心灵创伤,尤其在得知哈桑是自己兄弟时,愧疚和心痛如蛇噬般折磨着阿米尔,正因为此,这部作品最为出众的亮点“自我救赎”才显现出来。

阿米尔终归“再次走上好人的路”,对哈桑的赎罪换句话说是对他道德错误的补偿。在这部作品的后半段,尤其结尾再次描述“放风筝”,温暖的基调,细腻的笔触,何尝不是读者们心灵的净化呢。

我们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会曾不惜一切去追逐当下最执着的想要得到的事物,它也许只是爸爸的专宠、兄弟的情谊、对那个一直暗恋的王子抑或公主的爱慕……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我们那时心中的风筝,我们奔跑着,一直向前,眼中心里想的都是那个空中的风筝。(张昱卓)

《追风筝的人》的感悟(篇2)

“永久以活跃达观的心智去拓宽自己和身外的国际。”曾宪梓教师所说的这句话是《抱负的风筝》中刘教师的标志,所以这篇课文带给我了我许多感受。文章首要写了“我”由春天放风筝的现象联想起刘教师,回想起了刘教师曾对咱们笑谈腿疾,坚持上课,下课放风筝、追风筝的情形,讴歌了刘教师坚强执着的精力和活跃达观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作者对刘教师深深的怀念之情。文章中的刘教师的人生态度让我敬仰,而我形象最深的是刘教师鄙人课时追风筝的事。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逐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刘教师以自己残疾的身体去做一个正常人很难做到的事,或许那风筝便是刘教师放出的抱负,或许他不甘让自己的抱负飞走才如此的拼命追逐,奋力的追逐,他所深信着,他能和正常人相同日子,深信着穷途必有后路——自强不息和活跃达观的大路!而想到我曾经的不胜,我理解,现在的我不能重蹈覆辙。

儿时的一个酷热的夏天,由于我不会游水,便叫妈妈带我去学,妈妈也怅然容许了。到了游水池,我刻不容缓的带上游水圈跳到水池里,我学着周围的大姐姐大哥哥们的动作游,可是就当我一扑下水池的时分我整个人就被溺水了,幸而姐姐及时地救了我,我露出了水面,其时,我十分的愤慨再学了一次,认为至少能够浮起来,可天不如人愿,我再一次溺了水,姐姐在周围又把我救了起来,我下定决心不再学游水了,由于我觉得自己不论怎么样都不或许学会,我颓丧了。

现在的我,总算理解没有什么事能够容易学会,需求有强壮的自信心和遇事不颓丧的心性,就如刘教师相同深信着自己和正常人相同成功的追上了风筝。在往后的日子里,或许刘教师的业绩会是我指路标呢。

《追风筝的人》的感悟(篇3)

风筝是鲁迅先生所做的文章,这篇散文里流露出鲁迅先生的后悔。

但是不仅仅止于后悔,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对儿童天性束缚的厌恶,作者认为,儿童最正当的行为就是游戏,对儿童进行精神的虐杀等同于杀人放火,甚至还要严重。

文章中写了作者不让小兄弟放风筝,做这些没出息的玩意儿,于是行为粗暴的直接上手拆风筝,这里可以直接看出作者的愤怒之情,但是作者做出正确的判断了吗?没有,他反而做出了错误的行为。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能仗着自己年纪大而去欺负弱者,去做一些自认为对的却反而是错误的并且实质上会伤害他人的事情。

接着作者希望用道歉来换取他小兄弟的原谅,可是那时他们已经到了中年时期,脸上也多了许多条皱纹,作者这颗悬着的心原以为能在那时得到谅解,在那时可以放下,可是并没有,作者的小兄弟已经忘记有这么一回事,并且说出:“有过这样的事吗?”这句话,他的小兄弟并不记他的仇,兄弟情深。可是作者还是希望从原谅得到安慰,“无怨的恕,撒谎罢了”这句话让作者的心,像坐过山车一样迅速下滑。说谎而得出的原谅,本来就是假的,根本不可能会让作者有好的心情,心里没了怨恨,还怎么去饶恕别人?那么,原因是什么?是作者已经从干傻事的孩子,变成油腻的中年大叔了,过了这个年龄,一些事也都随风飘散了。即使是道了歉,也是骗了人的善意谎言。

两个不同时期的作者,用两种不一样的态度去对待这同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我们看出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细腻,情商比人高的地方。前者的过错,后者去弥补,每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即使如此,知错就改,能看出作者有这种好的品质。

精神虐杀显然是不对的,作者这么做也知道了自己的错误。

当时正值正月初一,作者有感于内心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战而做出了这篇文章,作者正是想表达此类感情,他想解救更多的孩子,让孩子的天性能释放出来,能自由自在的生活。

作者这样做了,他自己却没得到宽恕。这种没有得到宽恕的资格,就会让人感到更加悲伤,明明作者知道自己的错误,知道该怎么弥补,可是时间不等人,时间来的快,去的快,让作者过了他该道歉的年龄,让他失去得到宽恕的资格,失去该得到的宽恕,作者就只能在自我反省和忏悔以及自我改正中不停的来回翻滚,他的心也只能沉重着……沉重着。

《追风筝的人》的感悟(篇4)

这本小说太震撼了!这大概是我在读完这本小说及很长一段时间的内心写照.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却用了这样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出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故事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与痛苦,他逼走了哈桑父子。不久,阿富汗政变,前苏联占领了阿富汗,他与父亲也一起逃往了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了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努力,却发现了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

作者以极其敏锐的笔触让他的祖国栩栩如生。他深入描绘了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国、努力融入美国生活之际,仍然根深蒂固的传统与风俗。

我最喜欢文中的哈桑。他,正直、勇敢,对待别人一心一意,十分宽容、淳朴。当别人嘲笑他的父亲是吃人的巴巴鲁时,他总是一言不发,但他在别人欺负阿米尔少爷时却挺身而出,表现得大无畏;他为了帮助阿米尔少爷取回风筝,却遭遇了曾经自己为了阿米尔少爷而得罪的一帮人侮辱性的侵犯,他也没有责怪朋友的过失;当他曾经的好朋友背叛他,且总是恶言相向、甚至将他逼走时,他的内心也充满了不解与哀伤。

这样的朋友,完全是将友情同自己的生命绑在了一起,拿命在对朋友无条件的付出。以至于在他生命的终点到来之前,他仍然深深怀念他心中最好的朋友那个在看到他被人欺侮却没有勇气站出来替他伸张正义的人。

文章讲述的主题就是救赎:阿米尔内心对哈桑不公行为而感到不安想得到解脱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变化与行为方式的转变。但救赎并不就是幸福,阿米尔最后领养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但他也并没有因此而快乐,在索拉博身上有太多哈桑的影子,就让人不禁意间回忆起那些令人难受的画面。

这,不仅是一本小说,也是一部政治史诗,它描写了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阿富汗的历史变迁,将这个过去不引人注意、在新千年却成为全球政治焦点的国家文化呈现在人们面前;同时也更是一个关于童年选择如何影响我们成年生活的又极贴近人性的故事。从敏感、缺乏安全感的阿米尔到他具有多层次性格的父亲,直到阿米尔回到阿富汗之后才逐步揭露了父亲的牺牲与丑闻,也才了解历史在美国与中东的分岔。

《追风筝的人》的感悟(篇5)

《追风筝的人》是围绕一个脸很像木头刻成的中国娃娃脸,鼻子又大又平,双眼会在不同光线下变色,下巴不仅肉乎乎的,还非常突出,嘴唇从中间裂开的仆人哈桑和他的懦弱、胆小、鬼点子很多的少年主人阿米尔的故事展开的。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主要讲了在哈桑和阿米尔住的地方,有一年一度的风筝比赛,有一次风筝比赛,阿米尔想借此机会改变父亲对自己的印象,不仅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爱,也是作为主人对仆人哈桑的尊严。在哈桑的帮助下,阿米尔赢得了这次风筝比赛,还追到了得了第二名的蓝色风筝,但是,哈桑在追蓝色风筝的时候,被阿塞夫和他的懦夫――瓦里还有卡莫,困在一个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人,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束手旁观,泪流满面了也仍不敢挺身而出保护哈桑。阿米尔的懦弱,让他自己不敢见哈桑,于是他撒了一个谎,把哈桑逼出了家,让他永远离开了他住的家。

后来,成年了的阿米尔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他内心悔恨与伤痛纠结。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他不顾生命危险,从阿塞夫手里救出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但是阿米尔在跟阿塞夫决斗时,脾脏破裂,断了七根助骨,经过很长一段医治,阿米尔才康复了。后来索拉博误以为阿米尔要送他到恤孤院,自杀了,还好阿米尔及时发现了,把他送进了医院。

再后来索拉博出院了,阿米尔带他回了美国的家,但他几乎没说过话,后来一次风筝比赛,改变了他。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告诉我们:做人要勇敢,真诚。

《追风筝的人》的感悟(篇6)

我们是否徘徊在对身边的人的纠结之中呢是否对身边的朋友尽心尽力呢一本《追风筝的人》令我思绪万千。

十二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从小与仆人的儿子哈桑情同手足。在冬天的一次风筝比赛中,阿米尔如愿得冠。哈桑尽力为阿米尔追回风筝,却受到阿塞夫的迫害。看到一切的阿米尔却未挺身而出,事后充满内疚,最终逼走哈桑。自我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得知哈桑是自我同父异母的兄弟。于是,阿米尔踏上了为自我和父亲赎罪的道路:找回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懦弱的阿米尔、重情义的哈桑、严肃的父亲以及平易近人的拉辛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小说中的阿米尔渴望得到父亲的重视与喜爱,父亲却似乎更关注哈桑。使阿米尔对哈桑充满了若有若无的嫉妒,却忽视了哈桑对自我无条件的忠诚。现实中的我们是否也是如此呢

记得有一次,烈日当头,妈妈从外面卖回一个大西瓜,洗净,切开。端到我眼前,叫我多吃一点,然而心境烦躁的我把西瓜一把推开,说道:“我不要吃,你要吃你吃好了。”妈妈的脸上露出无奈的表情,朝我轻轻的一笑,仿佛是做错了事的孩子。扪心自问,我们究竟忽视了多少人的爱,伤了多少人的心我们竟容不得一点爱的唠叨。

《追风筝的人》的感悟(篇7)

李颢天风筝比赛,已经过去一年了,至今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三,全校风筝比赛在分校操场举行。去的路上,王建博同学参赛的风筝“小燕子”便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它太漂亮了,红红的嘴巴,白白的肚皮,一身绸缎一样又黑又亮的羽毛,特别是它那双眼睛,大大的,园园的,炯炯有神。

我在看它的时候,它好象也在注视着我,我忍不住伸手去轻轻地摸了摸它。心中默默祝福:“小燕子,你一定要好好的飞,好好的比赛,飞向蔚蓝的天空,让我们班取得好成绩。”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同学们争相放飞手中的风筝,我却特别关注着那只“小燕子”。只见王建博抬手将“小燕子”向空中抛去,“小燕子”却一头栽到了地上。我心里咯噔一下,真想跑过去帮忙。这时,王建博拣起“小燕子”,再次抛向空中,恰巧一阵风吹来,“小燕子”晃晃悠悠飞了起来。

“飞起来了,飞起来了。”同学们顿时一阵欢呼,我更是激动万分,高兴得手舞足蹈。“小燕子”好象听懂了我们的加油声,它不再左右晃悠来回摆动,而是舞动双翅直飞蓝天。渐渐地,它超过了率先起飞的“蝴蝶”,超过了霸气十足的“战斗机”,竟然和“老鹰”并驾齐驱了。同学们欢声雷动,一阵阵助威的呐喊声。我蹦着,跳着,不住地向“小燕子”挥手。我想,我要是一只燕子该多好啊,也飞翔蓝天,和春风做伴,和白云握手。比赛结束了,我们班获得了第三名。虽然一年多过去了,我还是经常想起那次风筝比赛,经常想起那只立了头功的“小燕子”。

《追风筝的人》的感悟(篇8)

这个假期,我看了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夕阳西下,在一片片红色的云彩下,有一个小男孩,手里拿着一只风筝,跑着,风筝随风飘扬。这,就是这本书的封面。看到这个封面,我便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A看完这整本书,我思绪万千。

谎言与信任,背叛与救赎,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这些情感中,令我感动的,是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一句多么普通而又充满了爱的誓言呀!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便是在哈桑追到风筝后对阿米尔说的。这句话,是哈桑对阿米尔的信任。尽管他知道自己身份卑微,但仍然坚信,在他和阿米尔之间是有那最真挚的友谊的。第二次,是法里德对受了重伤的阿米尔说的。虽然这只是一句朋友在危难之际时,伸出援手时说的一句话,但却揭开了阿米尔的伤,想到了哈桑,20多年的痛苦和自责爆发出来,是阿米尔不由自主的流下泪来。第三次,是阿米尔为哈桑之子索拉博说的。同样的追风筝,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这,或许是一个受过极大折磨的人的一个救赎的机会,也是阿米尔的痛苦的解脱。

从懦弱,胆小,痛苦,到勇敢,坚强,救赎。阿米尔这一形象,和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让我久久回味。

《追风筝的人》的感悟(篇9)

前几天,我读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叫《追赶风筝的孩子》。

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莱特兄弟从小就不怕别人嘲笑,他们俩留心观察鸟儿飞行的特点,精心制作各种会飞的玩具,长大以后,他俩继续研究各种飞行原理,最后他们俩发明了飞机,帮助人类实现了飞上天空的梦想。

莱特兄弟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不但要有理想,还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才能实现理想。

其实,我也像莱特兄弟一样,有着很多的梦想,比如,我有一个想当语文老师的梦想,那样就可以教同学们写出很多优美的文章。我还曾想当一名钢琴老师,教学生们弹奏好听的曲子。虽然我的梦想还有很多,但是有许多梦想都因没有坚持而放弃了,那些放弃的梦想,再也不会实现了。现在我还在坚持着我当语文老师的梦想,我现在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要把当语文老师的梦想实现。

我相信只要像莱特兄弟一样努力奋斗,将来就一定能像莱特兄弟一样实现自己的梦想。

《追风筝的人》的感悟(篇10)

筝翔蓝天,放飞梦想

星期天的下午,崔老师带领着我们到凤凰广场上去放风筝。

开始放风筝了,天上飞着一只风筝、两只风筝渐渐地,天上的风筝越来越多了。

风筝的形状有的是花蝴蝶、有的是飞机、有的是老鹰、还有的是哆啦A梦

我的风筝是花蝴蝶状的。我用左手拿着线轴,右手托着线,慢慢地,我的风筝飞上了天空。

我一看,风筝已经飞上了高空,我兴高采烈,更来劲儿了。风筝飞得更高了!可是,一只飞机状的风筝超过了我,我不甘示弱,连忙放线,可是,没风了,我的风筝摇摇欲坠,很快掉了下来。

我很失望,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孩子,不要灰心!我听了,又恢复了信心,让风筝带着我的梦想飞上了天空。

只要让梦想插上翅膀,放飞风筝,梦想就会实现。

《追风筝的人》的感悟(篇11)

阿米尔和哈桑,一对主仆,但年龄相近,所以也是很好的玩伴,感觉他们俩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命运,一种高贵,一种贫贱。阿米尔出生高贵,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感,但他却生性懦弱,以至于后来哈桑离开了喀布尔。哈桑贫贱的命运注定不能获得自由发言权,他只有忍气吞声,我想他所忍的不是阿米尔没有出面帮他,而是命运的不公,他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这样看来,阿米尔像是一个负面的坏小孩,但我觉得他内心还是很善良的,每一次捉弄哈桑,他都会感到羞愧,还有那件让哈桑离开喀布尔的事,也让阿米而在内心痛苦了好多年。照着这样的情节设定,以传统的中国思想来看,最终哈桑肯定能够出人头地,毕竟梅花香从苦寒来。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当时故事发生的背景。阿富汗,充斥着离散,战乱,还有各种权力的滥用。尽管后来哈桑长成了一个成熟稳重,有能力的大人,可那样的阿富汗,让他仍不能摆脱惨死的命运。只能说心疼哈桑。

追风筝的孩子,当他们不再是孩子,一切真相也浮于表面,原来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原来一直在心中高高耸立的父亲也是一个与自己一样苦苦救赎的人,看来世界上真的没有什么是完美的,这让一直处于愧疚,自我折磨的阿米尔慢慢地走出了痛苦的阴影,也让他做了一件让自己满意的事情,去阿富汗把哈桑的孩子接回美国,然后代替哈桑好好照顾他。

不得不说,阿米尔内心对于自己的愧疚的独白,深深地打动我,我欣赏这种能进行反思的人,这种对于自己犯下错误能有愧疚之心的人。反观,现今社会,物欲的横流,人心的浮躁,像阿米尔那样淳朴的人也不多了吧。如贪官大行其道,在收下贿赂之后,他们会愧疚于自己收取不正当之财吗?显然不会。所以我希望,人们能够重拾往昔的淳朴,做一个简单的人不是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