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范文大全 > 导航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发表时间:2025-04-08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范本11篇)。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会拼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神话传说中所营造出的美好情境。

3、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再讲一讲这个故事。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后羿一心为民除害的好品质。

2、反复诵读,在充分的朗读中感悟、理解课文。

3、展开小组讨论,对故事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产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和愿望,亲近神话英雄人物,体会传统文化精髓。

2、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品质。学习后羿为民除害的大无畏精神。

课前准备:再重温一下《女娲和人》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昨天老师布置大家看《女娲和人》的故事,还记得这个故事吗?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师:大家说得真好,神话传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就让我们再来欣赏一篇神话故事,你们愿意吗?(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大胆得提出来。

学生根据课题进行提问,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1、后羿为什么要射太阳?

2、后羿是怎样射太阳的?

二、自主学习

师:下面就请大家认真读书,解决这两个问题。可以自己寻求答案,也可以找到你的好朋友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边读边思考。

2、自由结组,借助于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三、汇报交流

师:通过学习相信大家一定解决了提出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1、因为十个太阳的贪玩,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人们希望能射下太阳。

引导学生想象: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中时,世界将是什么样的,人们会说些什么、怎样做?

学生要根据第四自然段的内容理解进行想象。

2、后羿是怎样射下太阳的要结合文章第六自然段的内容来理解。抓住非常“难过”体会后羿的心地善良。抓住“立刻”体会后羿一心为民除害的急切心情。抓住“搭上、拉满”体会后羿的威武与应用。

引导学生想象太阳射下来之后世界的景色与人们的喜悦。

教师要注意朗读的指导,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学生的想象要与文章的第三与第七自然段的内容相联系。

师:后羿的形象已深深地刻在你的心中,你心目中的后羿十个怎样的人呢?

四、生字书写

五、拓展延伸

师:孩子们,相信大家已喜欢上了这有趣的神话童话了吧!课下大家可以找一些神话来读一读。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旧符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符

“日+丨=旧”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旧”左窄右宽,“符”上窄下宽。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2.教师归纳: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

炮竹声声,告别旧年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二)理解古诗

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3.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4.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5.诵读古诗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3)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

(4)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

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

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

2.小结、介绍: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3.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课件出示:中秋、端午等节日简介)

4.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六、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元日》,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我真想读读这首诗啊!(范读——练读——指名读——师生读)

2.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设计意图:“元日”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春节”是人所共知的,以“春节”引入,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诗题。】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本处设计这个让学生说说现在人们怎么过春节,帮他们理解诗中的“爆竹”、“屠苏”和“桃符”这几处词。其实是为了理解诗意作铺垫的,主要是为了古今时候,人们过春节的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说出了这些,这首的字面意思也就明白了一大半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探究的意识。】

【设计意图:语文应该是在生活中学习,又服务于生活的,联系“元日”,迁移学习,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放爆竹 饮屠苏酒 贴桃符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篇3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篇4

在《后羿射日》的开始,我就让学生来讲讲这个故事。因为上节课学生初读了课文,把握了课文主要内容,而且学生在以前也多次有过讲故事的经历。所以,我觉得在上课伊始安排这样一个环节,是有必要的。这样学生在头脑中重现这个故事的内容,而且练习了语言表达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多次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来感受课文内容,使学生能潜心会文。例如,课文中提到是个太阳都跑到了天空中,人们不敢出来,我就让学生想象:假如人们出来后会怎么样?课文中写到漂亮的世界有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河流、鲜艳的花草……后面是省略号,我让学生想象:这漂亮的世界还会有什么?还有,太阳被射下来了,人们走出山洞后,人们会说些什么?在这样的想象中,学生更轻易与文章形成共鸣。

在学习“后羿是怎样射日”这部分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后羿是怎样一个人?然后,我让学生读书,在语言文字中寻找答案,并勾画下来。后,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后羿有不同的熟悉。有的认为他心地善良,有的认为他武艺高强,有的觉得他是一位英雄。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的的同时,都能结合相应的语句来说明,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收获了读书方法和语文技能。

在学习“后羿为什么射日”这部分时,我想让学生到文中寻找答案,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第四自然段,描写人们痛苦的段落。我先引导学生弄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还有进行想象人们的痛苦。接着,我问:原来的世界什么样子?学生马上会意阅读第三自然段,这时候,我让学生想象着漂亮的世界还有什么?并且配以课件,来展示着漂亮的世界,让学生说一说: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人们什么感受?学生用语言表达出了人们幸福、快乐的感受,然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之后,我说:多么漂亮的世界呀!可是现在——我出示了表现烈日炙烤、寸草不生的图片,学生一下在视觉上、头脑中,形成了对比,真是天壤之别啊!更加体会到了人们的痛苦,这时候感情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自己也感觉到了处理的不是很好。例如,有些设想很好,但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并不如预想的好,可能是我对学生的学情把握得不是很清楚。还有,在交流“后羿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环节中,谈得还不透,致使学生对后羿虽然有认同感,但是热度不够,还不是从心底里发出深深的敬佩之情。可能是我对教材理解的不够透彻,对学生的学情把握得不是很清楚。此外,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的参与热情不够,还需要我在实践中改进。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生字的认读及书写。

教学难点

了解孔子和老子,感知背景。

一、情景导入

1、谈话:

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课题)

(板书:孔子,老子,并正音:子读zǐ)

2、学生展示搜集的孔子和老子的资料,阅读资料袋。(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仲尼”并认记“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找找孔子拜师的原因。

2、认读生字和词语。重点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没有一撇,或一横。

等:中间几横应长短不一。

境:右边是“竟”。

授:形声字,右边是“受”,不是“爱”。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正音。

4、同桌读文,相互正音。

三、交流名言。

1、书上的名言。

(1)读一读。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背一背。

2、你还知道那些名言?

四、综合性学习

布置任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一、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1)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重点词语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谦虚礼貌)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谦虚礼貌)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学词“毫无保留”、“传授”。)

(3)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①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②“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③这些词互换好不好?为什么?

(4)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和感受。(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所以课文后一段告诉我们(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二、再读全文,再感受。

三、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开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收集。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魂、酒”3个生字,会写“魂、欲”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关于春天的诗句,谁能说说有哪些诗句?

学生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清明》。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清明)

3.简介诗人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hún jiǔ mù

魂 酒 牧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魂”前鼻音。

开火车读,齐读。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后全班交流)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心里很是哀伤。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天气不好;恰是清明节在外奔波)这时他的心情如何?(凄迷哀伤)

(5)师生交流。

(6)指导朗读: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借问:请问。

遥指:远远地指着。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后全班交流)
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便问牧童哪儿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

(4)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还要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酒店,心里更加烦闷。)

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在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朝的()所写的《》。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5.学生小结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板书: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同学们,下面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欲魂酒借何牧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云+鬼”是“魂”,“酉+氵”是“酒”,“谷+欠”是“欲”,“昔+亻”是“借”,“牛+攵”是“牧”。

形近字比较:魂一魄洒一酒猎一借牧一牡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1)“酒”左窄右宽,与“洒”区别开来。

(2)“欲”左宽右窄,右边是“欠”。

(3)“魂酒借何”都是左窄右宽,“牧”左右等宽,“欲”左宽右窄。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出示作者简介图片,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抓住重点词语,结合课文插图,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想象画面,体会诗情,读出诗味。层层推进,很好地完成了古诗教学。】

【设计意图: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遵循“受人一鱼,不如受之一‘渔’”的教学理念。】

【设计意图: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避免啰嗦无重点的“说”,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板书设计】

清明

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篇7

风和日丽的一天,爸爸带我去参观中华世纪坛。中华世纪坛坐北朝南,东临军事博物馆,西接中央电视台,南望车水马龙的西客站,北依风景秀丽的玉渊潭公园。

我们从南门进去,来到圆形的圣火广场。广场的东西两侧是弧形的石阶,石阶上各有一道清水缓缓流下,分别象征着黄河长江永远流淌。广场中心的“中华圣火”跃动着永不熄灭的火苗。爸爸告诉我,它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创造永不停息。

圣火广场的北边是一条长270米的青铜甬道,甬道由3米宽的青铜板铺成,上面刻着从人类出现到公元2000年间发生的重大事件。甬道两侧的绿化带葱翠碧绿,生机勃勃,令人赏心悦目。我们沿着甬道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到了世纪坛下。

踏着石阶上去,气势雄浑的圆形坛体展现在我们眼前。坛体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面部分的斜面上,耸立着27。6米高的时空探针,坛体外周墙上刻着56个民族的图案浮雕,象征着我国56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我惊奇地发现,这部分坛体正在转动。听爸爸说,转动一周要用2。6小时。下面部分的坛体是不动的,它的外周是长140米的环形回廊,排列着中国历具代表性的40位文化名人的青铜塑像。

沿着回廊,我们进入世纪坛内。这里共分三层,由世纪大厅、东西方艺术馆、现代艺术馆和多媒体数字艺术馆组成。世纪大厅内环形的浮雕壁画,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看着壁画,听着爸爸的介绍,我的心里又激动又自豪。

中华世纪坛,是首都又一处壮丽景观,是对祖国悠久文明的永恒纪念。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篇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班上孩子都耳熟能详的古诗《清明》中的诗句。我用这首诗为今天学习的课文做导入——《清明节的由来》。这是一篇关于清明节由来的传说。介子推割肉奉君。后来重耳当上了国君,不忘此事,想封他为官报答他。介子推一一回绝,他不图富贵,不居功劳的精神,激励着晋文公执政清明,完成治国安邦的大业。

教学中在学习读第一段时我就着重对“感人肺腑”一词进行教学,让学生在阅读故事中勾画出自己认为感人肺腑的句子或段落。学生大部分对割肉奉君、留下血书的部分较为感动。在谈及自己感受时,同学们先从介子推忠于君主的一片忠心,谈到自己肯定不能做到这样的举动,后来他又不图富贵、不居功劳留下血书那一片丹心一心为国的高尚情怀所感动。从而理解介子推的话“但愿主公常清明”。初步理解“清明”的内涵。在引导学生联系重耳流亡的背景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现实,让学生谈出自己对“清明”的理解。对重点的句子感悟,也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了引导。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篇9

每年4月5日前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还有一个感人肺腑(fǔ)的传说呢。

两千多年前,晋(jìn)国发生内乱,晋国公子重[chóng]耳流亡到了国外。

流亡途中,重耳一行在一座大山里迷了路。重耳几天几夜没吃上东西,饿得头昏(hūn)眼花,全身无力。随臣(chén)介子推偷偷地割下了自己腿上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送给重耳。重耳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问:“这是哪儿来的肉?”介子推把真实情况告诉他。重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你这样待我,日后我怎样报答你呢?”介子推语重心长地说:“我不求报答,但愿主公不要忘记我割肉的痛苦,多想些治国安邦(bāng)的办法,做一位贤明的国君(jūn)。

重耳流亡了十九年,终于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他就是晋文公。他念着介子推的好处,想封他做个大官。于是,他几次派人去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做官,都一一回绝了。晋文公又亲自上门去请。可是到了介子推家,只见大门紧锁。原来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亲躲到山里去了。

晋文公派人前去寻找。可是荒山野岭,找一个人哪儿那么容易呀!有个大臣献计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介子推肯定会走出来的。晋文公同意了。大大烧了三天三夜,却不见介子推出来。大火熄(xī)灭后,人们进山寻找,发现介子推和老母亲坐在一棵烧焦了的老柳树下,已经死了。晋文公见状,放声痛哭。当他派人来安葬(zàng)介子推的时候,发现那棵老柳树的树洞里有一封介子推的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xiù)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老柳树下,并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大臣去祭(jì)奠介子推。他们走到坟(fén)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就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祭扫之后,晋文公把这棵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又把寒食节之后的一天定为清明节。

晋文公一直把介子推的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biāncè)自己执政的座右铭(míng)。他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们安居乐业,对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清明节,大家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他。慢慢地,清明节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天,人们要给去世的亲友或伟人祭祀(sì)扫墓(mù)。有的还把柳条编成圈戴在头上,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篇10

《后羿射日》是一个的神话故事。文章内容精练,结构紧接,语言简单生动,易于理解。学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了解我国古代神话故事,感受自然淳朴的语言,激发孩子们对神话的兴趣,亲近神话英雄人物。

通过对课文的反复研读,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一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和愿望。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后羿一心为民除害的大无畏精神。针对这些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本课两课时的教学,在此所写的是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这样来进行:第一,回忆课文内容,讲讲这个故事。第二,提出上节课没有解决的两个问题:后羿为什么射日?后羿怎样射日?第三,研读课文,抓住语言文字,结合想象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第四,拓展延伸,激发阅读爱好。

针对这堂课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做了如下反思:

1、突出重点,展开教学

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主要是围绕解决“后羿怎样射日”和“后羿为什么射日”这两个内容展开的。因为这两个问题是课文的主线,所以我想在第二课时来集中力量来处理这两个问题。对于这样的处理,我认为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学生学得轻易,同时学生也能感悟到了课文谋篇布局的结构。

2、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在想象中深入理解课文。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多次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来感受课文内容,使学生能潜心会文。例如,在理解十个太阳给世界带来的灾难时,我出示了“大地被太阳烤得发了白,庄稼晒枯了,河水蒸干了,人们只好躲进山洞,一步也不敢迈出来”一段后,就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词句想象此时的情景,通过想象来体会大地的炎热,理解人们的苦难。在理解世界的美丽时,我也先出示了有关语句,再引导学生想象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河流、茂盛的森林,鲜艳的花草是什么样的,以及后面的省略号,我让学生想象:这漂亮的世界还会有什么?在这样的想象中,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与文章形成共鸣。

3、以读为本,注重读书指导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感情朗读,来深入体会文章中心。为此,我还制作了课件,在朗读时配上美丽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增加读书效果,感觉教学效果不错。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有些环节预设很好,但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并不如预想的好,可能是我对教材理解的不够透彻,对学生的学情把握得不是很清楚。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的参与热情不够,还需要我在实践中改进。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篇11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中华世纪坛的构造及各部分的象征意义。弄清作者的参观顺序。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识字的方法独立识字547118.Com

2、查找相关的图片,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体会文中描写中华世纪坛的象征意义的句子,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世纪坛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重点、难点。

1、了解中华世纪坛的构造及各部分的象征意义。

2、体会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爱国之情。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在我们的首都北京有那些名胜古迹?

2、学生畅所欲言,相互交流。

3、老师出示文中中华世纪坛的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是北京的什么地方?

4、指反馈,评议。

5、老师导言;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参观一下这雄伟壮观的中华世纪坛。

6、板书课题,学生的课题,知识生字;坛。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了解中华世纪坛的地理位置。

1、老师导言:你们要想参观中华世纪坛,得先弄清楚它在北京的什么地方才行!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段。

3、反馈说说中华世纪坛的地理位置。

4、结合学生说的老师板书方位,让学生感知中华世纪坛的地理位置之好。

5、学生练习朗读课文中的第一段的第二句话。

6、引导体会“临接望依”四个词的准确、性象、精当。

7、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参观中华世纪坛的顺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每段主要介绍了什么?

2、分段指名读课文,评议正音。

3、结合每段的的朗读,说说每段所介绍的对象。

4、学生画出各段中描写作者参观路线与参观对象的句子。

5、指名反馈说句子,集体评议。

6、齐读句子,说说作者共参观了中华世纪坛的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顺序参观的?

7、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1、老师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指名认读。

世纪坛玉渊潭中央两侧创造长宽探针统一

历史构成圆形组成电视台艺术馆

2、齐读生字,词语。

3、说说这些生字在读音和书写上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重点强调。

5、学生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抽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指名说说: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先后参观了中华世纪坛的哪些地方?

3、老师导言:就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足迹走一走,看一看这些地方吧。

二、学习课文,认识中华世纪坛

1、整体入手感知。

(1)学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围绕文中的哪一句话来介绍中华世纪坛。

(2)反馈评议。

(3)引导理解这段话表达的意思。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2、分段学习、认识、体会。

(1)文中哪些地方是介绍中华世纪坛的壮丽景象?哪些地方又体现了中华世纪坛是对祖国悠久文明的永恒纪念?

(2)指导学习第二段。

思考:在这段中哪些地方写景观壮丽?哪些地方写纪念文明?

指名反馈,评议。

出示相关课件,认识文中描绘的中华世纪坛的圣火广场上清水流淌、圣或跃动的壮观景象。

简介长江,黄河以及中华民族的文明创造,体会文中所描绘的两个象征意义。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总结学法,引导自学。

学生回忆刚才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运用学发,同桌自学课文三、四、五段的内容。

(4)分段指名反馈、评议、交流。

(5)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3、引导谈体会文中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介绍,使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世纪坛的壮丽及它对祖国悠久文明的纪念?

4、学生自由发言,评议。

5、老师小结,引导学生再次感悟作者的参观顺序及抓住具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绘,介绍的写作方法。